豆類在國人膳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而其中,大豆及其制品的存在感可以說是最強的。想想看,一些常見的豆制品,比如豆漿、豆腐、豆干、豆皮、豆奶、豆汁兒、臭豆腐......總有你喜歡的吧?或是一些較為冷門的,比如納豆、豆豉,其獨特的風味或許也能俘獲你的胃?就拿豆豉來說,它不但能用于調味,還能防病治病呢
豆豉,是以大豆(多是黃豆,亦有黑豆)為原料,通過發酵而成的豆制品。不過,相比大豆,豆豉的營養價值和養生保健價值都大大提升了,還因此有了“營養豆”的美譽。①大豆異黃酮含量不但有所增加,還更便于人體吸收了。 大豆異黃酮在抗腫瘤、抗氧化、防治老年人毛細血管脆弱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。 ③發酵過程產生的低聚糖,能讓腸道中雙歧桿菌的量大量增加,有利于改善腸道健康、促進腸道蠕動。 值得一提的是,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,會妨礙人體對大豆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,這也是我們吃大豆容易脹氣的原因。不過,在豆豉的發酵過程中,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被破壞了,那么脹氣的問題就不復存在了。 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道:“黑豆性平,作豉則溫,既蒸暑,故能升能散。得蔥則發汗,得鹽則能吐,得酒則治風,得蒜則止血,炒熟則又能止汗,亦麻黃根節之義也”。
簡單來說,就是豆豉可以開胃消食、祛風散寒、治療水土不服。
在豆豉的發酵過程中,一種名為豆豉溶栓酶的物質悄然產生。豆豉溶栓酶有溶解血栓的功能,能有效預防腦血栓,對改善大腦的血流量和防治老年性癡呆都有效果。此外,豆豉還具有抗氧化、降血糖等功能。說了這么多豆豉的益處,下面聊聊它的吃法~
按照口味,豆豉可分為淡豆豉和咸豆豉。淡豆豉主要用于入藥,而咸豆豉主要是食用。 正如《本草綱目》中提到的,豆豉性善發散,其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: 現代人生活、工作壓力大,常常遇到不順心的事而得不到宣泄,時間一久,就會出現一系列不適,比如心煩、胸悶,胸中有發熱感及火燒感、無法入睡等。而淡豆豉入藥,可以把人心中的煩熱宣發出去,同時把憋悶在心中的郁氣發散出去。 當不慎受寒,身體出現怕冷、發熱、頭痛、鼻塞、流清涕等風寒感冒癥狀時,食用淡豆豉,可發散郁滯在肌表的寒氣。可用淡豆豉10克,加蔥白(留須)3根,煮水熱服,服后蓋被捂汗,汗出則疾病痊愈,既簡單又方便。 炒菜時加點豆豉,香味十足。此外,把豆豉放在一些蒸菜中,可提升口味,比如豆豉蒸魚、豆豉蒸排骨等。 值得一提的是,咸豆豉可以消除烹飪魚、肉時的腥臊味,還能使一些肉質較為粗糙的食物變得容易消化。簡而言之,咸豆豉有去腥、促進食欲、幫助消化的作用。不過,需要注意的是:豆豉發酵時間長,含鹽量高,大概一茶勺豆豉約含鹽2~3克。